三輪摩托車場地技巧駕駛
三輪摩托車的場地技巧和兩輪摩托車一樣,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常用的表演項目有,隱蔽駕駛,飛輪單腿支立駕駛、飛輪交換駕駛、飛輪換胎駕駛、90度轉向臥倒駕駛、360度右轉向駕駛、提把飛輪右轉向駕駛等。下面,分別談談駕駛要領及訓練中應注意的事項。
1.隱蔽駕駛
隱蔽駕駛,可在400m跑到上進行訓練或者表演。通常,表演的圈數為一圈。
隱蔽駕駛之前,駕駛員應換上二檔,徐徐加油,使車速保持在15km/h左右。行駛路線應選擇在跑道的中央。當準備隱蔽駕駛時,駕駛員可由坐姿改為立姿,右腿跨過油箱,全身移向機車左側,右腳踏在主車左后腳蹬上,兩膝彎曲,迅速下蹲,上體基本保持立姿,頭部前傾,兩眼平視(由方向把橫梁下部觀察前方)左臂彎屈,右臂挺直,兩手抓緊方向把,如圖

以控制車輛的方向和速度。與此同時,副手應緊貼主車右側后部,迅速下蹲,左手緊握邊車豎梁上部。
當解除隱蔽駕駛時,正、副手可迅速恢復原來的駕駛姿勢。隱蔽駕駛時應注意兩點:
(1)進入隱蔽駕駛和解除隱蔽駕駛,各車應按指揮信號做到統一行動,動作規范,整齊化一。
(2)頭車要正確掌握車速,第二輛車要掌握好與頭車的距離,第三輛以后的車按頭車與第二輛車的距離自行調節車速,以保證各車距離相等。
2.翹斗駕駛
三輪摩托車翹斗(也叫飛輪)駕駛,是場地技巧駕駛中驚而不險而又非常受歡迎的一個表演項目。本節所提到的飛輪單腿支出、飛輪交換、飛輪換胎以及飛輪通過獨木橋等,均屬翹斗駕駛中的不同表演內容。雖然表演的內容不同,但是,翹斗的原理和方法是一樣的。為了便于更好的掌握翹斗駕駛要領,應該首先明白翹斗駕駛的運動原理。
三輪車能翹著邊斗行駛,一方面它需要一定的駕駛技巧,同時它是符合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我們知道,任何東西都有一定的重量。在分析某些問題時,可以把整個重量都集中在一個特定的點來考慮,這個點通常被叫做重心,重量(或稱做重力)是從重心垂直指向地面的。例如解答:“一個人站著怎樣才不會跌倒”這樣一個問題時,便可利用重心這個概念。只要保持一定的重心位置,使得重力的作用線與地面的交點落在左右兩腳掌構成的支承面內就行了。顯然,兩只腳分的愈開,支承面積便愈大,也就站得愈穩。而如果抬起一只腳只用一只腳站立,支承面積便小了很多,就不容易站穩。但是只要設法保持一定重心位置,使得重心作用線通過這個腳掌,仍然不會摔倒。三輪摩托車也可按同樣方法進行分析。
三輪摩托車的重心在靠近主車又靠近后輪的位置。在圖中

用D點來表示重心,通過D點做一根垂線,取一定長度表示摩托車的重量(或稱做作用于摩托車的重力)的大小,用箭頭表示重力的方向,用符號G表示重力。
從圖

中可以看出,三輪摩托車在正常行駛狀態下是不會翻到的。這是因為重力作用線通過三個輪胎接地點新構成的支承面,即是重力作用線與地面的交點D落在三個接地點組成的三角形ABC中,如圖所示

當翹起邊斗時,邊輪離開地面,支承面變成了一個長條,長條的長度為前后輪接地點的距離,而寬度僅為輪胎的接地寬度。這時只要翹斗高度適當,保持一定的重心位置,使得重心作用線通過支承面,摩托車仍然可以繼續行駛而不歪斜。而且,一輛車最多曾上去8個人,照樣可以翹斗繞場一周。這就要靠駕駛員的駕駛技術、力量和耐力。
下面,我們介紹一下翹斗的駕駛要領。
初學翹斗,應該使用一檔。翹斗以前,少量加油,以保證車輛正常行駛。當準備翹斗時,兩膝夾緊油箱,兩臂挺住方向,加油(中轉速)的同時,先向左打把(約30度,行駛約30~40cm),接著向右猛打把。由于離心力作用,邊斗會翹起來,當邊斗翹起來的剎那間,駕駛員可順勢借助腰部和臂部力量給主車左側一個力——促使邊斗的側輕度一次合適。與此同時,適當減油往左打把校正方向,以求按原來的路線正常行駛。
初行練習,常犯的毛病主要是邊斗翹起后的傾斜度不夠。因為翹斗后的重心位置是有一定要求的,只有使重力作用線壓在支承面

的位置上,摩托車才能正常行駛。翹斗后的邊輪的垂直高度越低,掌握平衡的難度越大,這就無法保證長距離行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油門和方向的配合不好,例如不敢加油,打把不迅速等;二是思想有顧慮:不敢使車輛傾側到要求的度數,害怕翻車。
其實,只要翹斗前油門不要過大,速度不要過快,一般不會出現什么危險,即使速度稍快了點,只要翹斗后知道減油、制動,仍然可以化險為夷。翹斗表演,給人們的印象是驚險,難度大,實際上,除了飛輪通過獨木橋有其一定的難度和險度外,其他諸如飛輪換胎、飛輪交換以及飛輪單腿支立等、都是驚而不險的。只要認真練習,不蠻干,不僅能夠很快學會,而且完全可以做到安全訓練和表演。
練習翹斗也要貫徹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訓練原則。在訓練步驟上,應該先練直線,而后練轉彎;先練左轉彎,后練右轉彎;先練輕負荷,后練重負荷,先練一般技巧,后練通過障礙。道理很簡單,前者比后者容易。但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礎,只有學會了前者,才能進而征服后者。
為使摩托車能夠按預定路線前進,一是要掌握好平衡,二是要掌握好方向。而掌握平衡技巧的關鍵,是靠靈活運用油門及正確控制方向把,以及油門和方向的有機配合。直線上當摩托車向右跑偏轉時,應該采用減油—向左再傾斜摩托車—向左打把—加油的方法予以校正。校正之后,應及時加油,以防引起落斗失誤。
上面所說,是直線行駛的情形,如彎道行駛則又有不同。因為摩托車上作用了由于轉折所產生的離心力,當向左轉彎時,摩托車便受到向右的離心力。為保持向左轉時的車輛平衡,應該努力增加摩托車的傾斜度——邊斗翹的更高一些。以400m跑到的左轉彎而論,傾斜度應掌握在主車左腳蹬以接觸又非接觸地面為佳。這樣做的目的使得合力H的作用線通過支承面AC。

合力H的大小和方向用重力G和離心力F組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來表示。
實車駕駛中,及時而適當地加油增速是協調平衡與增加穩定性的有效方法,因為支承面是一個長條,寬度很窄,翹斗后重心偏左或偏右時,重力作用線容易跑出支承面,在摩托車車速比較慢的情況下,容易向左右尤其容易向右偏倒。而在摩托車車速較高時,前后輪旋轉加快,所謂的“陀螺效應”便愈來愈明顯,這時雖然重心仍有偏移,但是由于“陀螺效應”的緣故,翹斗的摩托車不會偏斜,同時也有助于掌握車輛平衡。一般來講,翹斗駕駛技術應該達到這樣的程度,方能進入飛輪表演項目的練習:
(1)起斗與落斗技術熟練、自如;
(2)熟練地進行轉彎,按預定路線繞400m跑道連續多圈翹斗駕駛,不左右劃龍,不失誤落斗;
(3)負重后(副手站在邊車靠右一側),能自如地起斗、落斗和繞場行駛多圈;
(4)翹斗后能進行高低檔的互換,并保持摩托車穩定行駛。
3.飛輪單腿支立
飛輪單腿支立以前,可換上二檔,徐徐加油。當準備飛輪單腿支立時,駕駛員站起來并跳上座墊,并由下蹲姿勢改為兩腿站立,上體前傾,兩臂伸直。與此同時,副手左右握緊主車后把手,右手抓住邊車上部橫梁,左臂彎曲,右臂挺直,躍身挑起,迅速將兩腳站在后擋泥板托架上,跟駕駛員同一駕駛姿勢,以做好單腿支立前的準備工作。
當看到飛輪單腿支立后的指揮信號時,駕駛員適當加油,猛然打把翹斗。邊斗翹起后,應稍量減油將方向撥正,待車輛稍加穩定后,再按照指揮信號和副手同時將右腿向后成45度仰角抬起并伸直。頭抬起,兩眼平視前方,繞場駕駛一圈,恢復原來的駕駛姿勢。
在進行這一項目練習時,重點要解決好彎道駕駛時的平衡動作和兩腿的耐久力。如進行一圈表演,應該練就兩圈的耐久力。實踐證明,如果不能自始至終按圖

駕駛姿勢前進,將會影響表演效果。
另外,在訓練或表演時應該注意一下兩點:
(1)加強正,副手之間的配合,一切以正手為主。副手不負責控制車輛平衡,但是動作要輕盈,敏捷,不能起破壞平衡的作用。
(2)駕駛員應認真觀察場上情況,適時調整車間距離,尤其頭車要盡量避免忽快忽慢。
4.飛輪交換駕駛
飛輪交換駕駛,一般使用一檔。飛輪以前駕駛員采用坐姿駕駛,副手站在駕駛員右側。其駕駛要領是:
當準備飛輪交換時,駕駛員應迅速翹斗。翹斗以后可在穩定車輛的同時,移動兩手抓握把的位置(左手抓住握把中間偏左一側,右手握在油門轉把與方向把之間),使副手接把方便。交換駕駛時,駕駛員在控制好車輛平衡的同時,由坐姿改為立姿駕駛,盡量使身體上姿后移,左腳站在機車左右腳蹬上,右腳踏在機車后擋泥板上部,以給副手創造有利的接把條件。與此同時,副手應迅速輕盈地使身體前移,右腳踏在機車右前腳蹬上,上體向前彎屈,右手握住油門轉把右側,左手握住左握把左側。副手控制車輛后,正手可先將右手松開,右臂由副手左側繞過身后,右手抓住邊車上部橫梁。與此同時,副手左腿跨過油箱,完全控制車輛。正手順勢松開左把,身體后移,左腿跨過機車,兩腳站在邊車左后部,運動員
駛時的情形如圖
交換駕駛時應注意兩點:
(1)每當接過方向把,可適當多加油,以增加車輛的穩定性。
(2)加強正、副手之間的密切配合,移動身體重心要做到輕盈敏捷,以免影響車輛的穩定性。
5.飛輪換胎駕駛
飛輪換胎,是場地技巧駕駛中難度較大而又頗受歡迎的一個表演項目。說它難,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指運動員負荷比較大。對身體素質一般化的業余愛好者來說,不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是很難勝任的。即使是對那些已經是輕車熟路的專業摩托車運動員,表演以前也要進行適應性訓練。飛輪換胎,可在400m跑道上進行。
對于那些只掌握了一般翹斗技術的駕駛員,應該先練邊斗負重后的翹斗駕駛。通常,是采用副手在邊車上逐步向外移動身體的方法,達到提高和鍛煉駕駛員加負荷后控制車輛平衡的技能和耐力。要根據駕駛員的技術熟練程度,副手逐步直至完全移向外側,駕駛員能夠順利按照預定路線繞場行駛不低于兩周,方可轉入換胎訓練。
飛輪換胎的駕駛要領是:換胎以前,換上一檔。車輛由彎道進入直線應該立即翹斗,以便把卸輪工作放在直線上進行,因為直線比彎道容易控制車輛。摩托車翹斗后,副手可輕盈地由邊斗內側移向外側,左腳踏在邊輪擋泥板前側,右腳踏在邊輪擋泥板后側,兩腳站穩,臀部緊貼在邊車上部的斜梁上,上體前傾,兩臂伸出,右手卸掉輪軸螺帽(事先經過保養和準備,一雙手便可卸掉,并裝入兜內,兩手對稱地抓住鋼卷附條,用力將邊輪卸掉,恢復站立姿勢,舉胎時,兩膝微屈,腰部緊靠邊車上部斜梁,挺胸,面向觀眾,將輪子高高舉起,

繞場行駛一圈,爾后將輪子裝好,扭緊螺帽。
飛輪換胎時應注意四點;
(1)轉彎時駕駛員應盡量使車輛向內側傾斜并使身體傾斜度與車輛保持一致,以提高車輛在轉向時的穩定性。
(2)副手在卸輪以后向上移動時,由于重力移動,會使車輛方向向左跑偏,而安裝輪子時同樣是由于重心改變又會使方向向右跑偏。因此,動作幅度一定要小,做到輕卸輕拿,輕放輕裝,以免失誤。
(3)副手要不斷提高拆裝螺帽和輪子總成的熟練程度,以縮短拆裝時間,并避免螺帽失手落地的失誤。正常情況下,每拆裝一次總時間不應該超過40秒鐘。
(4)完成任務回到出發地以后,應用扳手及時將螺帽固定緊。
6.90度轉向臥倒
90度轉向臥倒,多在直線上進行。其駕駛要領是:使用二檔,加油沖速到25km/th左右,在減油的同時握下離合器握把,換上空檔,適當地予以制動(但不要剎死),利用車輛前進的慣性,猛然向左打方向把90度,由于轉向時的離心作用使后輪實現側滑轉向。轉向的同時將車剎死;正、副手迅速下車與車輛同方向臥倒(駕駛員靠機車左側約1m處,副手靠邊車后部約1m處)。當看到解除臥倒的信號時,迅速就車,掛檔起步,循原方向繞跑道行駛。
轉向臥倒時,應注意兩點:
(1)要熟練地掌握行進間變空檔的技能,以防因找不準空檔而使發動機熄火,引起表演失誤。變空檔的要領是:使用二檔行駛,握離合器的同時,用腳掌握輕輕地多次踩動變速機構前踏板。如踩的力量過大,會變入一檔。發現這種情況,可用右腳跟內側輕輕撥動手變速桿向前到空檔位置。為了辨別是否找到了空檔,可用松離合器握把然后少量加油的方法來檢驗;如在空檔,松離合器時車速沒有變化,加油時發動機聲音變高,但車速沒有加快。為了避免找空檔困難,要注意對離合器工作行程的檢查調整,不得使自由行程過大,引起分離不良。
(2)編隊練習或表演時,各車的轉向時機要力求一致,運動員臥倒的姿勢要統一。
(3)事先調整好發動機的怠速工作,以防臥倒后自行熄滅
7.180度急轉向駕駛
180度急轉向,可在不低于6m寬的堅硬而平坦的直線跑道上進行。該項目深受觀眾的歡迎。由其在柏油馬路上所進行的整齊、快速調頭,各車后輪同時發出“吱……”的一聲,常常引來陣陣掌聲。表演時一般做2次或4次。
其駕駛要領是:急轉向之前,使用二檔,徐徐加油,使車速達到30~35km/h。當準備調頭時,先減油后握離合器握把,在使用后制動(控制車速)的同時,利用車輛的慣性突然向左后方向打把,借助離心力作用使后輪實現側滑轉向。調頭之前,副手應及早移向機車后部,在駕駛員打把轉向的同時,按照越野或公路左轉向時的配重方法,猛力使身體向左探出并給一個向下壓的力。完成轉向后,可恢復原來的乘坐姿勢。
為防止轉向時超過180度(在滾動阻力小的堅硬而易側滑的路面上,如車速過快常出現這種情況),調頭時,駕駛員除注意控制車速外,完成打把后要做一個向右的小量推把動作。這樣,即使車速快,慣性力大,后輪會產生過大的摩擦,也能使前后輪在一個平面上,轉向時應注意以下三點:
(1)急轉向的地點應選擇在平坦而堅硬的路面上。避免在凹凸不平或路面松軟以及軟硬不一的地形上轉向,以免引起車輛傾覆。如確因條件所限,一定要在路面附著條件極差的情況下表演時,應大大降低轉向速度,但打把仍然要猛,否則,轉不夠180度,影響表演效果。
(2)在轉向的同時,應換上一檔,以利迅速起步。
(3)嚴禁超速轉向,以防事故發生。
8.陀螺轉向
陀螺轉向,應在極平坦的路面上進行。表演時一般做2次,每次轉3個轉圈?煞謩e在兩個地方做,其駕駛要領是:轉向以前換上一檔,在駕駛員減油的同時,副手應迅速移向邊車外側,按公路右轉向時的壓斗方法做好準備。駕駛員在將方向把向右打死的同時,上體向右前方彎屈,左臂挺直,左手用力推把,右臂彎屈,右手借上體和臂部的力量拉把,加油并給方向把一個向下壓的重量,以改變身體重心,防止翹斗。一般來講,第一圈可適當少加油,隨著車轍的出現,第二圈應加上油門。實踐證明,由于彎急地面阻力大,必須加大油門,利用加速才能實現轉彎半徑最小,圓周最圓的陀螺轉向。否則,很容易出轍,使轉向失圓,影響表演效果。駕駛員加油的同時,副手可將身體壓到最大幅度,避免翹斗,陀螺轉向時,應注意以下三點:
(1)記住轉向的圈數,避免多轉或少轉。
(2)表演之前要認真觀察路線,盡量選擇平坦,土質堅硬的路段。否則,一方面會引起轉向速度不均勻,轉不成陀螺形,而變成了橢圓形,影響表演效果,另一方面容易引起翹斗。
(3)如在土質松軟的地形上表演,盡量不要重蹈覆轍。因為,轉向時由于離心力改變了重力作用線,后輪多次輾壓后會出現很深的車轍,形成主車低邊車高的局面,右轉彎時很容易翹斗,造成失誤。
9.提把飛輪右轉向駕駛
提把飛輪,是把前輪提起來靠后輪和邊輪支承地面,并由后輪傳動推動摩托車原地向右轉動的一個高難度技巧。每輛車由3名乘員組成(其中有一名駕駛員兩名配重員)。表演時做1~2遍。圈數時間不限。
提把飛輪駕駛要領是:提把之前,駕駛員將離合器握把握回,換上一檔,采用立姿。邊斗里靠主車一側站立的副手,左手緊握主車后部扒手,右手緊握邊車上部橫梁,兩膝微屈,上體微向前傾;靠邊車外側的那名副手,左手緊握邊車上部橫梁,右手緊握邊車擋泥板上部扒手,和站在內側的副手同一姿勢。
提把駕駛時,駕駛員在邊加大油門邊猛松離合器的同時,身體后傾—借助腰部和臂部力量兩手猛力向上向后拉方向把。與此同時,兩個副手身體后仰并借助兩臂的力量給邊車一個向上向后的壓力。實踐證明,加油越多,發動機轉速越高,起步越猛,摩托車向后的慣性力越大,加之正、副手共同給摩托車一個拉力,前輪便可躍然而起。

當前輪躍起后,駕駛員身體重心應迅速移向油箱上部—基本保持立姿駕駛姿勢,兩臂彎屈,少量地加油。因為前輪躍起后,摩托車的支承面變成了圖中

的AB兩個點,而且兩個點又不在一個水平位置,一方面不好掌握重心,另一方面后輪旋轉后由于整個車輛重心不完全在主車,加之邊輪支承點低于后輪,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向右旋轉。為了正確地掌握車輛平衡并使其平穩的右轉向,一則是靠駕駛員運用油門來調整平衡;二則是靠正副手的移動身體重心來維持車輛平衡。當前輪仰角下降時,應適當加油;反之,應少加油。只要摩托車進入正常轉動之后,油門的大小應該控制在能使后輪正常轉動為原則。切記不可加油多了,否則,一方面會使仰角增大平衡失控,再則由于轉向速度加快,離心力增大,會引起車倆向左傾側,造在失誤。
提把飛輪駕駛應注意三點:
(1)不論訓練或表演,均應選擇平坦而堅硬的道路。否則,無法完成動作。
(2)此項技巧難度較大,參加練習者必須具備良好的越野和場地技巧的駕駛基礎。
(3)一旦因油門過大出現失誤時,應迅速減油制動。必要時,可在前輪著地的同時伸出左腳,做支撐動作,以避免車輛向左傾側過度。